名家书画网

名家书画展销平台

书为心画 返璞归真——韩祖伦、赵福寿、杨坤炳、陈震生等名家评张明君书法篆刻作品

网站首页    名家评论_554066083.bj.wezhan.cn    书为心画 返璞归真——韩祖伦、赵福寿、杨坤炳、陈震生等名家评张明君书法篆刻作品

 

书为心画  返璞归真

——业 界 品 评

  韩祖伦(著名古文字学者、书法篆刻家、艺术评论家)
  明君的行草书其实起步很早,起点不低。发表于1998年《青少年书法报》个人专版上的草书“青莲居士诗”条幅,虽胎息二王却融浑无迹,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是当时的明君书作不多,未给人清晰的印象而似被印作的影响所掩。与他的篆刻一样,明君对传统的继承从不在皮相,从他的行草书作品看,你很难指出他宗法的是哪家。但在他的作品中却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他对草书创作的自信。首先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是在一种平和明净的心境下进入创作状态,起手时的线条形质饱满内含,行气和动态略呈敛势。随着空间和时序的展开,线条与节奏渐趋明快。渐次创作已进入意态自由控纵的境地,在收放自如的延展进程中,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心理脉动。待到作品的最后几行,作者感情的流露一任自然,书写形态和行款疏密已退居次要地位。从收笔后的效果看,整体感却是如此之强,称之为无意于佳,实非过誉。
  在篆刻创作上,尽管明君为实现每一方印的独创殚精竭虑甚至呕心沥血,但他始终没有背离传统的法乳,这是我们通过对明君的篆刻创作进行逐一审视得出的结论。创新不能缘木求鱼,这正是明君的理性所在。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见之愈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为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从入门到脱颖而出的道路是如此坎坷而漫长;为什么人人都想创新,而最后的成功者总是寥寥。 (2007年)

  赵福寿(著名史学家、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张明君为艺师古不泥,创新不燥,染翰运斤俱自书卷中奠根基,每于微妙处见性情。书法自然率真,沉毅雄强;治印自由空灵,拙中蕴巧。(2005年)

  孙晨熹(书法家,浙江阜华文化公司经理)
  书法人人能写,但写到一个什么层次,什么格调,却是一个水平问题。
  现代社会风气浮躁,真正能够潜下心来写字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拉大旗招摇撞骗者;有华而不实,投机取巧者;有故作高深,沽名钓誉者。凡此种种大家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由于书法操作的门槛低,似乎任何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挥弄一番,导致现在很多不堪入目,完全失掉了法度的作品过街招摇,以致于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混淆了美丑。张明君是一个勤奋的年轻人,他表现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但并不出格,因为你总能看到他对古代优秀作品的技法和气格的传承是多么的严谨。我认为他的作品有相当的收藏价值,因为现在像他这样全身心浸淫在传统中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2007年)

  杨坤炳(《书法报》原副主编,著名书法篆刻家)
  张明君篆刻作品,不温不火,路子纯正,似不赶时下盛行之风。既合古玺、秦汉之规模,又给人以清新稳重且灵巧之感觉。其作品,刀法娴熟,犀利而浑厚,篆法纯正准确而不呆板,布局自然和谐而整体感极强,可谓已具既有传统又自出机杼的格局。(1999年)

  陈震生(职业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我从张明君的印章中看出了他的自信。我知道,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的人,不会缺少自信,但是,真正能把自信表现出来,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而张明君的印章,能够在时风劲吹之下,既不粗头乱服,又不以细谨为鹄的,而是以清秀而又雍容的审美趣味去塑造自我,从而达到既同光和尘又境界独到的宏美之域。

 

我 手 写 我 心

——张明君先生访谈   记者:汤美玲

  记者:艺术创作既要能继承传统,又要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个易说不易做,能谈谈您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吗?
  张明君:艺术的发展创新是关键,继承传统是根本。那么,什么是传统?如何认识传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继承了传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要解决,我们就必须得去解构传统。解构了传统,我们就会发现,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经典作品中优秀的“技”、优秀的“法”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更包括创作者高尚的人文品格、独特的艺术个性、殷厚的学识修养以及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任何时代,成为传统的东西在其所处的时代无一不是“新”的、发展了的。换句话说,正因为创新,才会成为传统;昨天有创新的东西成为了今天的传统,今天有创新的东西同样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我以为,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是对优秀文化、优秀思想和经典作品及其作者的全方位学习与理解,其中自然包括对优秀技法和创新精神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创新是创作者在自我个性、审美喜好、学识修养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汲取的优秀传统技法加以扬弃、改造、整合,并融入时代精神,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由此可以看出,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失去无限的生命力。创新是传统的发展,传统是创新的基石。同时创新更是维系传统发展的新的链条。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将书法篆刻的学习、创作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哲学思想、审美心态等联系起来做整体的观照,使自己能够自知、自识、自省,并在调整自我、扬弃自我中不断塑造新我。在具体的创作中,我喜欢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只有这种状态,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才能够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思想也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对艺术情结的一种自然释放,从而实现自己艺术个性的张扬。总之,使作品既要富于理性(强调技法),又要使理性服从服务于自己的感性(进入物我两忘、挥笔抒情的感性世界),二者表里,浑化无迹,而成一派自然之气象,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创作旨归。
  记者:您曾说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属于“创作者本身的非常自我的”东西,这是由艺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那您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张明君: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首先是表现自我。有一句话说的好,“只有表现自我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这个“自我”,即是创作者的本真或曰真性情的极致反映和体现,即是创作者艺术个性的充分张扬。故而,表现自我即是表现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表现自己的本真或曰真性情即是抒自己的情、达自己的意。古人说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也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还要顾及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即不但能够娱己,还要能够娱人。只有这样,艺术作品的社会教化作用才可能实现,创作者也才有可能自拔于孤芳自赏的境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社会价值。真正的艺术,就是艺术家或曰创作者自然心态的流露和个性的张扬,这或许也就是艺术的本质属性。
  记者:您觉得篆刻它的创作难点在哪里?您是如何把握的?
  张明君: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创意是取决其作品意境高下的决定性因素,故而,篆刻的创作难点也首先在于创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璞即自然,真即个性。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亦不例外。在具体的创作中,做到篆法准确以及结字、构图(章法)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夸张并不太难,但要准确表达出作者的艺术追求,即立意上的返璞归真,并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却非常之难。阳春白雪是一种艺术境界,下里巴人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达到其各自层面上的返璞归真,难就难在创作者所要追求的表达目标能否实现。此外,在刻治中能够做到“使刀如笔”亦实非易事。何谓“使刀如笔”,即创作者对刀在运动过程中达到所要追求的(线条)意象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为自己的创意锦上添花。所以我认为,使刀如笔作为“技”,只有升华到“意”的层面,才能不同于以刀代笔,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刀与笔联姻、书法味与金石感结合的境界。只有如此,创作者所独有的艺术个性和真性情,才能在刀石迸发出的艺术灵性中充分展现出来。我深知要做到这些很难很难,所以我一直在为此努力、再努力……
  记者:您赞成王镛先生提出的“艺术书法”一说,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
张明君:王镛先生是在2005年秋提出的“艺术书法”一说,我想,他之所以将“书法艺术”这一传统概念中的“艺术”二字前移,本意当是强调书法的价值体现于其艺术属性,旨在把当今的书法创作推向真正的艺术轨道。至于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评判。一是其技术含量,二是其艺术含量。技术含量就是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这是使书法作品达到艺术层面必备的基本功;艺术含量就是要看作品中是否能够自然的透露出作者的人文品格、学识修养、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是创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对书法艺术所作的客观反映,是用心血为自己也为欣赏者构建的精神家园。
  记者:绘画可以凭借色彩、构图等征服不懂绘画的人,音乐可以凭借旋律和节奏征服不懂音乐的人,那么您觉得书法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张明君:书法作品中因运笔过程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呈现出的线条和音乐一样有着富于收与张的节奏,和中国写意画一样有着富于枯湿浓淡的变化;其计白当黑的章法布局和绘画、音乐一样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遐想空间。同时,其比绘画更加抽象和意象的表现手法,又无形中拓展了欣赏者的想象空间。故而,书法可以通过富于节律的运动线条和有着强烈反差的黑白对比,由视觉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还有人说中国书法的艺术感染力没有国界,依据均在于此。

汤美玲:系《书画艺术与投资》杂志执行总编  

 

  张明君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草书 《宫宝安诗》 220×70cm     草书 《 陕高升壶口诗》181.5×49cm     草书 《增广贤文句》179×48cm 

联系    返回

2013年10月19日 00:00
浏览量:0
收藏